朱熹的孝字有何特点

朱熹的孝字有何特点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曾以此治天下,从而达到社会稳定,人民安乐,经济繁荣的景象。南宋朱熹曾书写过一个很出名的字——孝。

朱熹孝字图片

朱熹孝字图片

传言说当年朱熹讲学时路过西递,有人提起胡家三儿和儿媳因金钱孝之又因金钱弃之的故事,朱熹颇为感慨就挥手书下一个大大的孝字。人们将此字悬挂在宗祠的大堂里,以此来警示后人。

后来有人分析朱熹的孝字,从中得出了不一样的见解。从中国文字流派上看,朱熹的孝字运笔极其厚重,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象形的特点。朱夫子写出的孝字苍劲有力,仔细的看会发现其字中又有画的境界。他将字和画巧妙结合,融为一体。而从画的角度看去,仿似是一梳着高鬓的人头在拱手作揖下跪,再看去又仿似一个狰狞的猴头在挥拳狂踢。一字二义,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孝字的含义。

子女尊重老人,即是孝。对老人不敬不恩就是忤逆不孝的人。孝字中以猴子来比喻不孝子,言外之意此人畜牲不如。

而朱熹本身就是一个孝子,他常外出远行游学因母亲喜欢吃他亲手做的汤饼就亲手做了大量汤饼供奉母亲以解老母思念之情。此事也被世人广为流传。朱熹借这个孝字来告诫大家,只要孝顺父母才能无愧天地,才能有资格仰面朝天。

孝,没有特定的形式,时时刻刻在心里想着父母,行为上孝顺父母就好。

朱熹观书有感写的是什么

朱熹,“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是儒学大家,世人称他为“朱子”。

朱熹塑像

朱熹塑像

《观书有感二首》是朱熹的一组组诗,两首诗都是描绘他看书的时候所感所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道理。其一诗文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诗文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两首诗都非常有名,其中第一首还被编入语文教科书中。这首诗借助清亮的池水婉约动人的缘故在于不断有源源不断的新的泉水注入,教导人们要不断接受新的事务,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人才能够进步,不然就是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只会发臭,第一首就是教人们读书的方法。

第二首则是描述的看书的心情。人们读书后,获知了很多知识,豁然开朗,诗文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心情化作有形的物体,庞大的船只就像一根轻柔的羽毛,以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推动,今天却在水中来去自如。可以让读者亲身领略其中的精妙所在,进一步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劝谏人们要好好读书。

这组诗是庆元二年,朱熹和门人到武夷堂讲学期间,应友人之邀到蛤蟆窝村讲学,在这个村子写下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诗句。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这些影响有利有弊。

朱熹画像

朱熹画像

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理”相对的是“欲”,欲望要在正常的范围内才被允许,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应该被禁止。这个学说被统治者截出来,用来约束人民。短期来看,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分守己,达到国家稳定的目的;长远来看,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实现,人没有积极性,做事很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朱熹提出的“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四本典籍,他认为这四本书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不读这四本书不能称之为读书人。这四本书后来被作为封建社会必读的教科书,每次的科举考试都是从这四本书里面找考点,读书人的思想都被这四本书禁锢了,直到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被废除。